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

補選

五一六的補選引起了社會的爭議,少不免要說上一兩句。

票是投了,但投得不甘心樂意,如果不是有「大專二零一二」的候選人,我連那些微投票的意慾也會消失。原本真的不想投票,只是有一位身在美國的小學同學打電話來提醒我去投票,否則我一定不會投。

今次的投票令社會進一步分化。首先泛民分裂,之後是泛民與建制的分裂,我想這兩點不用我多說,之後便是網絡與現實的分裂,政府冷處理對網絡刮大風,至投票前後,就變成投票與不投票的對決,雖然今次的投票人數不足六十萬,對於一個七百多萬人口的地方來說,比例不是太多,但也意義重大,最終出來的結果不會是對香港好的結果,只是一個令香港人更分裂的後果。

由辭職說起︰
社民連一直是在鏡頭前較激重的那一批,以吸引社會上對政府有強烈不滿的支持者。我可以說,他們是最懂玩政治的那一批人,利用傳媒,將自己由舞台的邊沿走去正中,以激烈的提票令其他泛民政黨飽以老拳,牽著他們的鼻子走,亦成功令他們的本位更突出,以吸引更多年輕人的支持,這一步他們成功了。

實現辭職︰
一輪討論之後,公民黨決定與社民連發動變相公投運動,令民主黨成為他們眼中的罪人,成功為公投運動找到失敗的理由,有了如此的安排,他們更變得理直氣壯,更義無反顧的坐言起行。

選舉安排︰
公社盟於開始的時候曾就這次公投的議題發生爭執,到最終訂為爭取真普選及廢除功能組別,另外也為這次選舉訂下成敗目標,整個計劃策劃得有聲有色,但沒有想像過致府及建制派的封殺會如此大,令整個計劃失去對決的意味,亦成為他們的其中一個難題,失去了動員選民的曼大議題。

成功?失敗?
最終補選的投票率創歷來新低,數字往往成為有人心玩弄的工具,所以公社盟有他們的解釋,政府有他們的解釋,網絡上也有不同的解釋,但是如果我們以當初公社盟提出的指標來衡量今次選舉,不難發這次是失敗了,但在近日的報導上,你找不到他們承認失敗的報導,反而更多是指責泛民沒有助選的報導,這代表了什麼?整個運動只是社民連自編自導的一場戲,成本低高回報,如果說他們一點私心也沒有,我怎麼也不相信。

對於網絡上有很多批評指大眾不珍惜今次表態的機會,但我覺得今次的議題不清晰,令人難以表達支持,普選與功能組別的問題社會上有著清楚的表態,再來一次選舉是否有點多餘,這令人失去動力,如果今次是以2012政改方案為題,我想投票的意慾及社會的討論會高一點,今次的意題只是一個訴求,不是一個問題,令香港從沒公投教育的地方選民而言,感覺很陌生,不習慣,在香港講求功利的社會而言,投票與不投票的分別不大,因為這是沒有約束力,而且在沒有建制派的參與下,公社盟是必定當選的,既然如此,不投票的機會成本就不是想像中那麼高了,所以投票率低也是一個正常的情況。

總結
現時在網絡上將社民連捧在道德高地,把他們說成人民英雄,但事實真的如此嗎?為何他們沒有承認失敗的勇氣?不去檢討為何動員不了預定的群眾?為何只著眼於自己多賺了多少選票?為何路線不同就把別人當成魔鬼般討伐?社會上中間理性的聲音就一定要歸邊嗎?

對於這次的投票感到很不爽...

公社盟這次的概念很好,但需要更多的教育市民何謂公義及公民責任,社民連那種霸道的手法,只會令泛民內引起更大的分裂,如果事前有更好的溝通,不是用傳媒來欺壓其他泛民政黨,我想整個效果會好一點,現時只會令中央更易處理民主的訴求。

沒有留言: